新型冠状病毒抗体与核酸的联合检测,是检测新冠病毒的金标准。对早发现、早诊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,是抗击疫情的一线战场不可或缺的“利剑”。自发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来,齐医附属一院有这样一群人,他们离病毒最近,却是无名英雄!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---检验科医生 。他们是行走在刀尖上的防疫尖兵,是我们看不见的英雄。
新冠病毒核酸的检测要求在二级实验室三级生物防护的级别下检测,疫情发生初期,由于检测过程复杂,感染暴露风险性大、生物安全防护级别不够、实验条件不足、技术骨干缺乏等限制,全市能开展病毒核酸检测的医疗机构并不多。在接到上级部门提升核酸检测能力的要求后,学院与医院领导高度重视核酸检测工作,克服重重困难,在一周内,完成了检验科“新型冠状病毒核酸PCR检测实验室”创建和改造,成为富拉尔基区唯一具有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能力的机构。
省卫健委副主任李维东查看实验室建设
学校领导听取徐亚茹主任工作汇报
改造实验室同时,徐亚茹主任组织讨论并核定标本“采样-分拣-前处理-检测-回收”完整流程,制定SOP文件、风险预案,组织培训,抽调科室的精兵强将,成立了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小组,她既是“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工作组”的司令员,也是“联勤保障部队”的司令员,每天留守到深夜,既要合理安排科室人员配置,还要做好联勤保障工作,经过精心准备,顺利通过了卫计委专家组的验收。
顺利通过验收
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几乎是与病毒“零距离”接触,“工作组”的成员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,党员带头进实验室,起到了先锋模范带头作用。短短2天内,“工作组”同时进行了高强度的新型冠状病毒防护装备穿戴等生物安全培训、新冠病毒核酸提取、PCR扩增检测、结果报告等多项核心技术培训。在准备充足的情况下,通过验收第二天就进行预试验,第三天即开始检测!
接受省级生物安全技术指导组检查指导
防护服穿脱培训
生物安全培训
李建民是个热情开朗的大男孩,平时善于与人沟通交流,是核酸检测组的大哥。实验室的室温每天都在25℃以上,工作期间不能开空调,穿着三级防护的他在实验室里的每个动作都要慢慢做,动作幅度一大,本就包裹在防护服中的身体就会加大热量散发,防护镜马上升起雾气,导致检测工作无法准确进行。就这样,他每次实验结束都是汗如雨下,工作服前胸后背全部湿透。
刚出实验室的李建民
贺明是科里公认的暖男,平时工作勤勤恳恳,认认真真,是核酸检测组可爱的“大白”,PCR实验室的工作非常精细,容不得一丝分心,需要手工加样和提取核酸扩增,每次加样前贺明都在心理默数编号,以保证加样顺序准确,为了防止污染,加样期间必须保持手肘离开桌面,这种紧张的状态长使他汗流浃背。
暖男贺明
闫小景是检验科的教学秘书,工作十分严谨。当主任找她谈话,让她承担新冠核酸检测的工作时,她家里两岁的宝宝没人照顾,但是她说不能辜负组织的信任,作为一名党员必须冲锋在前。长时间佩戴手套使小景的手部过敏红肿,起了湿疹,但她却笑着说:我没有那么娇气,抹抹我姑娘的药膏就没事啦。基本上,每做一批实验检测,从样本接收登记、实验环境准备、个人防护装备到实验检测及废弃物无害化处理,整个过程需要五六个小时。回到家还要照顾孩子,小景每天都累的精疲力竭,但她依然说喜欢这种充实的生活。
忙碌且充实的闫小景
卢雪颖是年龄最小的组员,平时积极乐观,乐于助人,加入核酸组对他来说是工作上的一次挑战,她自信满满的说:用我的肩膀挑起守护富区百姓的重担,我的青春也能绽放光芒。做为90后,在2003年非典时我们是被保护的孩子,2020年换我们这一代守护全世界!
90后小美女卢雪颖
为了应对富区人民不断扩大的核酸筛查需求,PCR工作组日夜加班检测,做到人歇机不停!核酸检测技术含量高、暴露风险大、操作工序复杂,一轮检测下来需要5-6个小时,量大的情况下我们一天做4-5轮检测,往往工作完成时已经是深夜十一二点。
检测的标本越多,挥发的气溶胶就越多,危险性也会进一步增加,病毒核酸检测工作组集体逆行,与病毒“面对面”,争当“抗疫先锋”,用实际行动践行了“大学至善、大医精诚”的齐医精神,践行了党员应有的初心与使命,争取早日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!